为深入了解脑科学基础研究中的青年贡献及相关产业发展,7月12日至7月15日,“寻访脑科学精英学者,培育新时代优秀青年”暑期社会实践队一行6人在李骏锋老师的带领下前往上海学习交流。他们走进高校、走进企业、走进红色景点,通过校友寻访、专题访谈等形式,进一步发掘了脑科学青年科学家的奋斗故事和成长规律,了解了脑科学相关产业的发展与趋势。
走出旧认识,走进新思维
7月12日下午,实践队成员来到同济大学沪西校区进行参观交流。同济大学医学院副院长宋建人从自身科研经历出发,为同学们详细介绍了他的科研道路和工作日常,同时也分享了他对神经生理与AI之间的关系以及脑科学研究的看法与思考。最后,作为基础医学院的院友,宋老师鼓励师弟师妹们:“兴趣是科研工作者在研究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探索并有所成就的最强大内驱力。”
7月13日上午,实践队成员与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的李世斌老师和张凯华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在交流中,两位老师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及脑科学学术前沿进行了详细介绍,使同学们对于脑科学的研究内容和领域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此外,我院院友李世斌老师以自己的求学经历为切入点,鼓励同学们在科研道路上勇于尝试、积极探索。张老师鼓励大家在对未来道路有所规划的同时学会接受挫折与意外。
7月13日下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党委副书记罗赟星首先欢迎了实践队一行的到来,并由研究员何苗详细介绍了脑科学研究院的概况。随后,熊曼研究员和肖雷研究员为同学们生动地讲解了他们各自的研究领域和相关成就。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与研究员交流。最后,在姜民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公共技术平台,近距离接触实验设备,初步认识了仪器的大致构造和应用范围。
通过与多位脑科学领域的优秀青年学者进行交流,实践队成员对于脑科学领域的基础研究有了更为成熟的认识,老师们积极探索、不畏困难的科研精神也鼓舞了同学们勇攀科学高峰的信心和脚踏实地科研报国的决心。
走出学校,走进社会
7月14日上午,实践队成员前往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进行企业寻访,体验产品魅力、感受科创风采。
在该公司束小康经理的带领下,实践队参观了公司的产品组装车间和办公室。随后,束经理详细讲解了公司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战略目标及其与高校的合作模式,尤其着重介绍了公司的四大产品,即肌电神经假肢、无线EEG/ERP采集系统、脑机接口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和智能肌电臂环。在互动交流中,同学们关于产品功能、行业发展、支持政策等方面的问题也得到了束经理的耐心解答。在本次寻访的最后,实践队成员亲身体验了公司的便携式无线脑电系统,切身体验科学的魅力。
通过此次企业寻访,实践队成员认识到了脑科学相关基础研究成果转化的应用场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更直观地了解了脑科学应用的行业前沿。基础科研绝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学术期刊和论文中,更应该成为为患者所用,助力患者的康复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走出书本,走进历史
7月13日及14日,实践队两赴中共一大会址。党的一大会址,是中国革命的原点。在这里,实践队成员驻足于一件件饱经沧桑的珍贵文物与一个个被生动再现的历史场景前,沿着早期共产党人的足迹,溯流而上,翻开风云激荡的红色篇章,用心体会展品所铭刻的苦难与辉煌。大家纷纷感叹那段大浪淘沙的岁月。在这座发生了开天辟地大事件的建筑中,同学们感悟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从历史中不断汲取向上向善的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也应学习前辈们的奉献精神,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学习前辈们的胸怀,在担当中历练、在尽责中成长。接过前辈们手中的接力棒,我们更应将红色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奋斗之我勇立时代潮头、不负科研报国的初心。
通过此次交流,实践队成员对于脑科学领域中青年学者的理论及产品的转化应用有了更为深入、具体的了解。同学们都意识到,新时代是大有可为的时代、是有无限可能的时代,我们更要延续“学在华科大”的学风,践行“学在同济、严在基础”的理念,脚踏实地学习理论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把握学科发展前沿,以青春之我、创新之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铺路架桥!
(图/杨紫琪)